她用散文诗般的语言上德育课,一堂党课能赢得学生长达一分钟的掌声,她的手机24小时为学生开着,电子信箱被学生的邮件挤爆。她是上海交大党员教师施索华。个人生活空间已被学生占得满满,可施老师还在积极拓展德育课堂。在学校支持下,施老师的个人主页昨天开通。
尽显德育之美
施索华为学生上两门课–––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》和《东西方文化概论》。学生邱靖邦记得,第一次去上施老师的课,他带着数学作业,结果,他完全被施老师的课吸引住了。“没想到,德育课能上得这么美!”
施老师的课美在散文诗般的语言和旁征博引。孔繁森的事迹家喻户晓,施老师讲来,另有一番意味:“那是一个寒冷得让人心里发抖的日子,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了,他那双深邃而又睿智的目光,仿佛还在凝视着那片神奇的高原,在那里‘千山之巅,万水之源’构筑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境界……”
她为学生上党课,中国共产党84年的辉煌历程浓缩在两小时的课堂上,通篇用史诗般的语言来表述。最后,施老师提问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,并带领学生们齐声应答“舍共产党而取其谁”。
她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。她讲到,一个16岁的新四军小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,当最后一铲土盖上他头顶时,他伸出手,一只手伸四个指头,一只手伸个大拇指,表示“新四军最棒”……学生哭了。
这凝聚着施索华多少心血。在她看来,教材是剧本,教师是演员,要让学生“感美而动情,动情而神会”。
浸润学子心灵
“施老师引导我们在道德的大厦里徜徉,构建精神家园,她的课让我们心灵得到净化与浸润。”学生们这样说。
“孝,德之本也”,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有所缺失。去年11月,外地某高校贴出《一个辛酸父亲的来信》。施老师用投影仪给学生们看了这个心酸父亲的来信: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儿子考上了大学,可儿子却毫无爱心,一年只写回来三封信,主题只有一个字“钱”,在母亲下岗的情况下,儿子却偷改缴学费的通知……
看到这里,教室里一片寂静。那天,上海气温骤降,施老师请学生们掏出手机,“今天降温,请每位同学当堂给父母发条短信,只要四个字‘天冷加衣’”。瞬间,有多位学生眼里泪花滚动。
无怨倾其所能
课余,施索华最大的“爱好”便是与学生交流,学生遇到困惑,会令她坐立不安。她的电子邮箱和手机信箱中,收录着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。“我感到很困惑,不想读书了”、“男女生间有没有处于友谊与爱情之外的第三种感情啊?”……每封信她都认真回复,为学生解疑释惑。
一名大一学生,给施索华发来手机短信。“很多时候,有人轻而易举能得到许多,有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,只能幻想,但幻想是容易破灭的东西,是不是该放弃幻想呢?”
“一阵风吹落了树上两片叶子,一片掉在厅堂里,一片掉在泥土里,前者没什么高贵,后者也没啥好自卑”、“命运没有善待你,那就自己善待自己”、“认准脚下的路往前走,不要幻想,要有理想”。施老师的几封短信之后,学生发来回信:“老师,我明白了,我的心情好多了。”
施索华的个人主页,设立了以德立教、道德观察、爱国情感、文化传承、心理健康、互动信箱等栏目,这是又一方为学生服务的天地,需要花费大量精力。为何这样做?她说:“党员教师先进性,就应体现在教书育人岗位上。”
摘自《解放日报》
上一条:优秀党员----施索华
下一条:[文汇报]裘兆泰:他家电话成学生求助热线
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 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传真:021-34206218 电子信箱:zzb@sjtu.edu.cn